教學實踐資源庫

教學資源分享︰口語手語雙語學習   建立共融校園文化

 
教師資料
  • 陳藹欣老師、姜婉雯老師、謝卓衡老師、成笑凝老師、蔡碧玲老師
  •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
  • 2015/2016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嘉許狀教師
  • 卓越教學實踐︰特殊教育需要
 
教學理念
每一位入讀學校的小孩(不論聽障學生或健聽學生),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,並在關愛的環境中成長。
 
教學分享
協作教學,讓聽障學生和健聽學生一同學習
學校每級設有一班混合聽障學生和健聽學生的共融班,讓聽障學生能與一般學生有足夠接觸和溝通的機會。學校在共融班的中、英、數,以及常識科課堂安排兩位教師進行協作教學。一位是學校的科任教師,另一位是外聘的聽障教師或手語能力強的健聽教師。兩位教師在課堂前先進行共同備課,上課時,科任教師以口語授課,外聘的協作教師同時以手語協作教學,這就是學校的「雙語」協作教學模式;換句話說,課堂教學語言除了以口語進行外,亦將手語作為教學語言。
 
口語和手語並用,實踐無障礙溝通
我們設計很多視覺教材,並運用小組學習等教學策略,目的是讓聽障學生和健聽學生透過多感官學習,能接收到相同的資訊。學校很多教師都會運用手語,希望能以身作則,為同學樹立榜樣。在共融班的健聽學生普遍都有興趣學習手語,他們學習手語的速度甚至比教師還要快哩!因此,班上的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用手語或口語跟聽障同學交談、玩耍;課堂小組討論後,也會以「雙語」匯報,小組代表可以選擇以口語或手語匯報,由另一人翻譯成手語或口語,師生一同展示無障礙溝通的共融文化。
 
多元化的全校活動,建立關愛共融的校園文化
聽障學生與健聽學生可以一同享受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,如加入校隊、舞蹈組、游泳隊、羽毛球隊、音樂劇組、視藝尖子班等,發揮他們的潛能。聽障學生亦會擔任風紀或參加境外學習交流活動。學校更透過多元化的全校活動去建立關愛共融的校園文化,例如聽障學生節、每周手語金句等;每年的畢業典禮,全體畢業生一同表演手語歌,令嘉賓和家長都十分感動。
 
共融校園,培養關愛精神
最令教師感到欣慰的不是聽障學生的學習能跟上其他同學,而是他們能接納自己的限制,懂得欣賞自己的長處,慢慢建立自信,不再害怕與人溝通。這樣,他們才能有較強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要求和追求自己的理想。另一方面,健聽學生因為習慣跟聽障學生相處,認識到聽障學生的需要,學懂與不同能力和需要的人相處的技巧,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,因而培養出關愛的精神。例如,學校有健聽生立志當手語翻譯員,並且說服父母,陪伴聽障學生升讀同一所中學,這份情操,見証了共融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正面影響。
 
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在共融校園中成長
經驗告訴我們,只要用心去了解,用心去思考,運用合適的方法和策略,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,教師是可以打破教學的框框,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一同享有愉快學習的機會,並有自信地成長。我們在社會上,如能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多想一點,多做一點,共融的精神一定可以發揚光大。
 
資源分享
教學實踐
 
實踐共融的課堂教學策略
 
頂端